【通识教研】读书会中研教学,启迪教学新思路——记《生活中的经济学》读书研讨活动

时间:2024-07-05作者:浏览量:

为进一步深化教师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,合川校区《生活中的经济学》课程团队于2024年6月27日晚在爱莲书院艺术交流活动室开展研讨活动。本期活动由李璐老师主持,冯婷老师领读,集团专家莅临指导,主要内容围绕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与授课教材《生活中的经济学讲义》进行讨论交流,拓展教师经济学视野,扩充课堂教学案例,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经济学课堂。

活动伊始,冯婷老师针对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第27讲到34讲供求定理部分进行领读,并与授课教材《生活中的经济学讲义》进行了细致对比,基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,旨在为学生带来更加贴近生活、深入浅出的经济学知识。首先,冯婷老师聚焦于边际概念、需求第一定理、第二定理及第三定理的解读,特别指出薛兆丰教授书中“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”这一章节中的两个经典案例,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经济学视角。她强调,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“趁人之危发财”现象,有助于学生理解市场行为背后的逻辑,区分“趁人之危发财”与“拦路抢劫”的本质不同,培养学生的经济理性思维。

随后,集团专家对冯婷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深入点评,并就供需与价格章节的教学提出了宝贵建议。专家指出,在讲解边际概念时,需明确边际增量是在既有存量的基础上产生的,强调价格是稀缺性的度量。针对需求第一定律,他赞同薛兆丰教授“人总是根据代价而行动”的观点,但强调需清晰区分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的差异,避免混淆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谢教授建议避免使用“负的需求量就是供给”这一复杂表述,以免增加学习难度。在探讨需求第二定律时,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中提到“随着时间的推移,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越来越高”,专家提出影响弹性的因素多元且复杂,不仅仅是时间与弹性之间的关系,不应简单抽象为定律,在给学生讲解弹性概念时,应结合多因素实例帮助学生理解。至于需求第三定律,专家则以“好马配好鞍”“出口产品质量相对更好”等实例,生动诠释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,强调这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严格定律。

之后,经济学团队的教师们围绕如何优化“供需与价格”章节的教学展开热烈交流。张爱春老师提出利用“吸烟有害健康”案例阐述供求原理,使抽象理论具体化。罗一瑛老师则通过弹力球的比喻,形象地解释了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。李璐老师建议将价格歧视概念融入讲解,而集团专家则指出,虽然“以旧换新”可视为价格歧视的一种形式,但在该章节中引入可能不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。最终,大家达成共识,认为在通识课程中,应更多地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例,引导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去观察和解释世界,而非过度深入复杂的理论细节。

此次读书会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,更为提升《生活中的经济学》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同时,集团专家以睿智之语点亮未来方向:“基础固然为基,然兴趣之火,方能照亮深邃之学海。”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潮、流量为王的时代,教师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——不仅要深耕经济学之田,更要以兴趣为舵,航行于知识的浩瀚之中。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,才能为学生呈现更优质的课堂。

冯婷老师的领读不仅让我对供需与价格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还通过生动的案例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。专家的点评更是精准到位,他关于边际概念与需求定律的解析,让我意识到教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避免学生陷入理论迷雾,也激发了我对经济学教学的热情,期待将这些新思路融入课堂,让经济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。

——科学教研室 周俊老师

在阅读过程中,我深刻体会到了供求关系对市场均衡的重要性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。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需要敏锐地捕捉市场信号,做出合理的决策。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,生产者会增加产量,满足市场需求;而当供大于求时,则需要通过降价、促销等手段来刺激消费,维持市场稳定。

——科学教研室 冯丹老师

供求原理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,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,我们应时刻关注市场的供需变化,了解实时的经济信息及案例,以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。本次读书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实用性,不仅增强了我的专业素养,更激发了我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的动力,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,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经济学课堂。

——科学教研室 黄晓艳老师




图文:王雪源

通识教学部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