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识教育】师生共读经典,探究学习之道——经典共读书社·《论语》读书会第一期

时间:2024-04-30作者:浏览量:

2024年4月19日晚7:30,博雅协会经典共读书社·《论语》读书会第一期线下活动,在綦河书院大咖阅读室开展。张新瑞老师带领来自信息安全学院、戏剧影视学院等不同年级的同学们,围绕《论语》经典文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。

读书会伊始,周洪昱同学首先为大家解读了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?”的基本含义。她提到,从孔子到朱子的时代,“学”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而在今天,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追求,还包括对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常复习、实践,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就,自然会带来内心的喜悦。

张老师随后向大家询问对学习的对象是否有不同的理解。同学们纷纷发言,并一致认为,学习的对象包括兴趣爱好、生活技能、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。而陈红军同学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人性应该从性格的角度进行划分,分为愿意和不愿意学习的人。

面对分歧,张老师引导大家讨论朱子对这句话的注解:“学之为言效也。人性皆善,而觉有先后,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,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。”周洪昱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理解,张老师补充道:“学习本质上是对前人的效法和继承,在学的时候需要先有学习的对象才可以进行模仿。”继而抛出疑问: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?这就涉及到对“人性本善”注解的理解。”

面对“人性”这个话题,同学们展现出了不同的看法。周洪昱同学认为人性本恶,人在与恶的抗争中,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,逐渐朝着善的方向转变。而罗依依同学则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,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质,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。陈红军同学提出了折中的看法,他认为人性最初是一张白纸,没有善恶之分,人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,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品质。

最后,张老师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了总结,指出朱子所说的“人性”是在阐释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,很多同学理解的人性并不是从道理出发,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思考和学习,不断探索人性的奥秘。

此次读书会不仅是一次对“学而”章的深入解读,更是一次对学生们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拓展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同学们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《论语》展开更深的探索。



图:瞿凤君

文:张新瑞

通识教学部供稿